【大而化之之谓圣是什么意思?】“大而化之之谓圣”出自《礼记·大学》篇,原句为:“大而化之之谓圣,其次贤者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能够将大道广泛地施行、教化于人,使天下人都能接受并遵循的人,就是“圣人”;而次一等的则是“贤者”。
这句古语强调了“圣人”的核心特质——不仅自身具备高尚的德行和智慧,还能将其推广到社会中,影响他人,实现天下的和谐与秩序。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理想人格的追求,即以德服人、以道化世。
“大而化之之谓圣”强调的是“圣人”不仅自身具备高尚品德,更能够将这种品德推广至全社会,使众人受益。这里的“大”指其道德或智慧的广度,“化”指教化、感化,“之谓圣”则说明这是“圣人”的本质特征。
这一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不仅要提升自我修养,更要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他人、推动社会进步。
表格解析:
词语 | 含义 | 在句中的作用 |
大 | 广大、宽广 | 指圣人的道德或智慧范围广阔 |
而 | 连词,表示递进 | 强调从“大”到“化”的过程 |
化 | 教化、感化 | 指圣人对社会的影响方式 |
之 | 助词,无实义 | 用于连接前面的结构 |
谓 | 叫作、称为 | 表示定义或解释 |
圣 | 圣人 | 指具有极高道德和智慧的人 |
延伸理解:
- “大” 不仅指知识的广博,也指胸怀的宽广。
- “化” 强调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,不是强制的,而是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来影响他人。
- “圣” 是儒家思想中最高的道德典范,代表了理想的人格状态。
因此,“大而化之之谓圣”不仅是对古代圣人的描述,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指引:做人要有格局、有担当,用自身的德行去影响世界。